中国人对吃,那是相当的讲究。有的时候,吃甚至要上升到一种文化,一种仪式。每一个节日,我们国家几乎都有传统的美食与之相对应。比如端午节吃粽子铭创配资,中秋节吃月饼,到了春节,阖家团圆,那是什么好菜都要统统拿出来了。至于汤圆、饺子等等传统食物,更是让很多外国人流连忘返。
这些美食当然不是原本就有,而是因为中国人对于吃的研究精神孜孜不倦。从食材归属地的土质、环境,材料的选择,到准备美食的刀法,烹饪美食的火候,样样都有讲究。
民国时期,百姓苦不堪言,卖儿卖女,但是上流社会却奢靡之声盛行。那时候到了一定的级别,家产之类的比拼已经是显得相当俗气的了,名流们便开始比拼各自家里的厨子。如果谁家有一位大厨能做得美味又精致,那才显得主人身份异常。
展开剩余78%据说民国时期有位主人请客人来家里吃饭,席间端上来一份看上去平淡无奇的豆腐汤。大家面面相觑,不禁在心里嘲讽主人,看上去家财万贯,出入十里洋场,也不过就是个土包子嘛,家里连个像样的厨师都没有。
结果这主人不慌不忙地使个眼色,下人轻轻晃了一下那碗汤,众人便目瞪口呆,心悦诚服。原来那份看似平庸的豆腐汤,其实暗含着厨师的刀功。豆腐被切成长短粗细均匀的丝状,每一根都细的能穿针而不断裂,让人不服不行。
苏东坡是很多人的男神。他豪放豁达,顺境时提携后辈,逆境时不妄自菲薄,当时被贬寒凉之地,苏东坡已经窘迫到吃不上饭的地步。多亏了有人相助,给了他一块菜园子,他才能勉强度日。起初苏东坡到处蹭饭,当然,以他的名气蹭饭是相当容易了。后来境况稍有好转,苏东坡便开始自己研究美食,还做出了“东坡肉”这一流传至今的美味佳肴。
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过惯苦日子的人。小时候放牛,连饭都吃不上。有一次壮着胆子和小伙伴们把地主的牛给杀了,被发现后立即给打了个半死,扔进柴房。饿极了的朱元璋到处找吃的,最后在老鼠洞里发现了老鼠搜罗来的各种豆子,他干脆放在一起煮了一锅粥。
后来当上了皇帝,尝尽天下美味,朱元璋常常忆苦思甜,又想起了当日的那碗粥。后来他命宫中御厨照着自己的法子做了出来,这就是后来人们喝的腊八粥原型。
到了清朝,我们知道有满汉全席,满汉108道经典佳肴被放在一起,是考验厨师水平的一大关。乾隆皇帝是出了名的爱吃火锅,他尤其爱吃羊肉火锅。慈禧太后也是个超级好爱美食的人,清朝末年有个富过李莲英的太监叫做小德张,就是靠着给慈禧太后做好吃的赢得了她的欣赏。
要说大清还能称帝国的时候,皇帝们吃吃喝喝也就算了。到了慈禧太后时期,清政府已经内忧外患,满目疮痍,可是慈禧老太后硬是不减生活标准,餐餐都要上百道菜,铺张浪费的作风怕是能把她的祖宗再气死一次。
更何况当时面临着巨额赔款,兴办工厂的各项开销,送留学生出国的各种费用等等,可是人家可不管那么多,百姓苦就苦一点吧,反正慈禧就是不能委屈自己。
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,宫里的厨师们做的饭菜慈禧都厌烦了,她又想到要去民间找高手。那时候民间会组织厨艺大赛,层层选拔,最后的获胜者就可以进宫给慈禧老太后做饭。《神厨小福贵》的背景就是这个,本是慈禧厨师的小福贵的爷爷被陷害,小福贵参加厨艺大赛,想要救出自己的爷爷。
比赛到了最后环节,慈禧还要亲临现场做裁判,每道菜都要品尝一下。有一次,慈禧又想从民间选拔,这一次的决赛上,她吃到了一位河南厨师的美味佳肴。原本每道菜只吃一口的慈禧,这次竟然几乎把一份菜吃完了。这位厨师果然被召入皇宫,成为慈禧的御厨。
之后,慈禧又吃了很多次这位厨师做的这道菜,每次都意犹未尽。就这样在宫里一过就是十年,十年后的一天,慈禧突然想起来,每天爱吃的这个菜,原材料是什么自己还不知道。于是她叫来了厨师,一问一答,这厨师竟然被拉出去砍了头。
原来这道菜的原材料是羊杂,也就是羊的各种内脏。高贵如慈禧太后的人,怎么能吃这种平常的食材呢?寻常百姓都吃得起,那她怎么能允许自己吃?后来,做羊杂的方法流传到民间,由于口味很重铭创配资,如今这种羊杂汤更是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欢。慈禧太后纵然喜欢,但是不肯因此降低身份,可惜那位大厨,竟然因此丢了性命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保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